TCM
login

艾灸有什麼作用?

(一)疏風解表,溫散寒邪
艾灸療法因有溫熱刺激性能而具有溫散寒邪的作用,其寒包括外感寒邪和中焦虛寒。中醫學認爲,外感寒邪可因感受外界寒涼或食生冷等所致而多見惡寒、肢冷、冷痛、喜暖、蜷臥等症狀;中焦虛寒多因內傷久病,人體陽氣損耗而表現爲肢冷蜷臥,口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用灸法能祛除寒邪,恢復陽氣,使寒邪盡散,肢冷漸溫。按現代醫學的觀點,灸法的溫熱特性使患者機體局部毛細血管擴張,組織充血,血流加速,代謝加快,使缺血、缺氧、缺營養的部位得到改善而發揮溫散寒邪的作用,故可以依據該作用調理外感風寒表證及中焦虛寒的嘔吐、腹瀉、泄瀉等症狀。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
(《素問·調經論》)   
 
(二)溫通經絡,活血逐痹
中藥學認爲,人體氣血津液是人生存的基本物質,且周身運行。其運行的通道是人體全身經脈,若經脈阻塞不通或通行不暢時而發生四肢關節疼痛,或活動無力,或臟腑氣機失調而出現疾病。經脈通行不暢常因寒邪客於經脈或氣機不暢或經脈受損而表現爲四肢活動障礙,關節疼痛,頭痛,腰痛,腹痛,痛經或中風癱瘓,口眼渦斜等症狀。艾灸作用於穴位,起到溫通經脈的作用。據現代醫學觀點,灸法加速局部組織代謝,使炎症致痛物加速運轉,排出體外,同時,調節神經興奮性,使過於興奮的神經得以抑制,而功能減退的神經得以興奮,從而達到了止痛,調理神經麻痹,肢體癱瘓等目的,故灸有溫經止痛,活血逐痹的作用。
 
(三)回陽固脫,昇陽舉陷
陰陽爲人之本。陽衰則陰盛,陰盛則爲寒、爲厥,甚則欲脫。人體常因久病體虛,或氣血暴脫等而衛陽不固,腠理疏鬆,易傷風感冒;甚者中氣下陷,臟器下垂或陽衰至極,陰陽離決,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血壓下降等。
 
“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流灼艾第一。”
(《扁鵲心書》)
 
用灸法發揮其溫熱性,可溫補扶助虛脫之陽氣,提升虛脫的功能。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灸法可以調整人體應激性,提高耐受力,調整各種腺體功能,維護機體生理功能。故用灸可以調理脾腎陽虛所致久瀉久痢、遺精、陽痿、虛脫及中氣下陷所致的臟器下垂以及崩漏等症。
 
“下利,手足逆冷,無脈者,灸之。”
(《傷寒論》)
 
(四)消瘀散結,拔毒泄熱
關於瘀與結,中醫認爲,瘀、結多因寒凝或氣血運行無力而痰溼阻滯或爲血瘀而表現爲癰疽、結塊或血瘀。灸能使氣機通調,營衛和暢,故淤結自散。所以,臨牀常用於氣血凝滯之疾,如乳癰初起、瘰癧增強、癭瘤等。按西醫學研究,灸法可以使中性白細胞增多,吞噬能力增強,炎症滲出減少,故灸法溫熱以散寒凝、消腫、癰疽消散,或令膿成者速潰,或令氣不足、收口慢者祛腐生肌而達到消瘀散結、活血止痛的效果。
 
“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
(《醫學入門》)
 
(五)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扁鵲心書》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由此說明灸法可以起防病保健的作用,也就是說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西醫學研究提示:艾灸足三裏、百會穴等能降低血液凝聚,降低血脂及膽固醇,故無病自灸,可增強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長壽延年。
 
“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扁鵲心書》)
 
(六)美容作用
近年來艾灸技術日漸運用於美容,由局部施灸爲主調理斑禿、面癱、面肌痙攣、痤瘡、雀斑等病的局部美容灸,發展到調理肥胖、美髮、潤膚、容顏等整體美容灸,在諸多美容灸中佔有一席之地,並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其主要機制是通過艾灸的溫熱刺激和藥理作用,使施灸部明顯充血,加強營養,旺盛新陳代謝,同時可以抑菌、殺菌,使組織恢復青春。歷史艾灸大家——晉代的鮑姑認爲:“灸法不獨愈病,且獲美豔。”
 

“灸法不獨愈病,且獲美豔。”
(晉代   鮑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