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幾乎沒有不良反應。但在艾灸過程中,一定要認真按照調理原則和操作方法進行。 一、施灸講究先後有序 “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漸下, 次後從頭向右漸下,先上後下。” (唐 孫思邈《千金要方·鍼灸上》) 施灸的順序,臨牀上一般是:先灸上部 → 後下部;先灸背腰部 → 後灸胸腹部;先灸頭部 → 後灸四肢;先灸陽經穴位 → 後灸陰經穴位;施灸量先少 → 後逐步增加。如不按順序施灸,先灸下部,後灸頭部,患者可能會出現頭面烘熱,口乾咽燥等不適感。在施灸時還需結合病情,因病制宜,不可拘泥。 “先灸上,後灸下, 先灸少,後灸多,灸慎之。” (《西方子明堂灸經》) 二、施灸的灸量把握好 艾灸的用量與所用的艾灸方法相關,使用不同的方法艾灸用量也不同。 1. 施灸的時長 艾灸儀保健灸: 頭面胸部穴位施灸時間相對短一些; 腰腹部及四肢關節施灸時間相對長一些。 具體施灸時長還須結合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自我調節,不可拘泥。 【備註】兒童灸的時間相對成人可稍短一些,具體還需根據小孩年齡、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調節。(三歲以下兒童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