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
login

艾灸治療

類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病)

症狀分析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爲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覆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血管炎病變累及全身各個器官,故本病又稱類風溼病。 

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覆發作,呈對稱分佈。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 

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中醫學“痹症”的範疇。其病機爲正氣不足,風、寒、溼、熱等外邪侵襲人體,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爲本病。

艾灸取穴

(點擊穴位名稱可查看穴位詳情)

輔佐取穴

風寒溼型:關節腫痛,遊走不定或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得熱則減,關節屈伸不利或局部發涼,四肢關節沉重,局部肌膚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象沉緊或沉緩。
風溼熱型:起病較急,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手不可近,活動受限,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喜冷惡熱,小便短赤;舌偏紅,苔白乾或黃糙,脈滑數或濡數。
氣血兩虛型:關節疼痛,腫脹變形,行握俱艱,面色蒼白,心悸乏力,身皮睏倦;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弦緊。
脾腎陽虛型:關節腫痛,長期反覆難愈,病變骨節僵硬,活動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同時面色淡白,肌肉消瘦,神倦乏力,納食減少,畏寒,腰腿痠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夜尿頻;舌淡,苔薄白,脈象沉細弱。
肝腎陰虛型:關節疼痛難愈或拘攣不利,局部常有輕度灼熱紅腫,疼痛多以夜間爲明顯,同時伴有形體贏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幹,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腰膝痠軟;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痰瘀交阻型:痹症歷時較長,關節強直,關節呈暗黑,疼痛劇烈,筋腱僵硬,肌肉萎縮,或見關節畸形,或出現皮下結節,全身情況較差,舌紫淡,有瘀斑,脈濡澀。

時間療程

建議1天1次,每次2~3個穴位,每穴30~40分鐘,輪流施灸,10天爲1療程,每療程間休息2~3天繼續灸。 

(時間充足又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多灸幾個穴位,具體多長時間還需根據自身身體需要進行自我調節) 

生活提示

1. 患者要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積極預防各種誘發因素。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自身體質。 

2. 避免進食影響機體免疫功能穩定的食物。如蝦、蟹等海鮮食品,在類風溼發作時,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 食療方:公雞湯。黃腿公雞1只,將雞整理乾淨,把牛膝、木瓜各10克,用布包裹後,放入雞腹中,加水適量,煲粥。吃肉喝湯。剩下骨頭焙乾,衝黃酒服。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
取消 登錄
請先登錄!
取消 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