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
login

艾灸治療

胃炎(胃痛、腹痛)

症狀分析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損傷和細胞再生。根據臨牀發病的緩急和病程的長短,一般分爲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臨牀上常急性發病,表現爲上腹部疼痛、泛酸等症狀。慢性胃炎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亦可見上述症狀,但病程較長。 

胃炎屬於中醫學中“胃痛”、”胃脘痛“的範疇。本病爲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不通則痛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生疼痛爲主症的一種脾胃腸病症。該病病位在胃,與脾、肝的關係密切。

艾灸取穴

輔佐取穴

寒邪犯胃型:胃痛暴作,得熱痛減,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苔薄白,脈弦緊。 脾胃虛寒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你,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飲食傷胃型:暴飲暴食後,胃腸疼痛,脹滿拒按,食後加重,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後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而臭穢,排氣及便後稍舒;舌苔厚膩,脈滑濡。
肝氣犯胃型:胃腸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善嘆息,大便不暢,得噯氣、排氣則舒,遇煩惱鬱怒則加重;舌苔薄白,脈弦數。
溼熱中阻型:胃腸灼痛,痛勢急迫,喜冷惡熱,得涼則舒,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乾口苦;舌紅,少苔,脈滑數。
瘀血停滯型:胃腸疼痛,痛如刀割,痛有定處且拒按,入夜加重,或見吐血、黑便;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胃陰虧虛型:胃腸隱隱灼痛,飢餓卻沒有食慾,口燥咽乾,口渴思飲,消瘦乏力,大便乾結;舌紅少津或無苔,脈細數。

時間療程

建議1天1次,每次2~3個穴位,每穴30~40分鐘,輪流施灸,10天爲1療程,每療程間休息2~3天繼續灸。 

(時間充足又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多灸幾個穴位,具體多長時間還需根據自身身體需要進行自我調節)

生活提示

1. 艾灸調理急性胃炎,尤其是虛寒型和寒邪犯胃型,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患者平時應該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力求做到有度、有節,勿過飢過飽,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力戒菸酒,心情舒暢。 

3. 食療方:砂仁山藥粥。砂仁5克、粳米100克、山藥15克。粳米煮粥,砂仁末入粥中,再稍煮即可。每日一次。適用於虛寒性胃炎。 
0 條評論
請先登錄!
取消 登錄
請先登錄!
取消 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