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絞痛是膽石引起膽囊管或膽總管暫時性梗阻而發生的膽管急症。通常,膽絞痛患者突然發病,出現右上腹部疼痛,輕重不一,重者疼痛難忍,痛得打滾,呻吟不止,面色蒼白伴大汗,多爲間歇性絞痛,也可爲持續性痛,疼痛可向右肩或右上背部放射,常伴噁心和嘔吐。 膽絞痛屬於中醫學“脅痛”、“膽脹”的範疇。本病的病機主要是氣滯、溼熱、膽石、淤血等導致膽腑氣鬱,膽液失於通降。病位在膽腑,與肝胃關係最爲密切。
肝膽氣鬱型:右脅脹滿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悶脘脹,善太息,噯氣頻作,吞酸噯腐;舌苔白膩,脈弦大。
氣滯血瘀型:右脅刺痛較劇,痛有定處而拒按,面色晦暗,口乾口苦;舌紫暗或舌邊有瘀斑,脈弦細澀。
膽腑鬱熱型:右脅灼熱疼痛,口苦咽乾,面紅目赤,大便祕結,小便短赤,心煩失眠易怒;舌紅,苔黃厚而幹,脈弦數。
肝膽溼熱型:右脅脹滿疼痛,胸悶納呆,噁心嘔吐,口苦心煩,大便黏滯,或見黃疸;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陰虛瘀滯型:右脅隱隱作痛,或略有灼熱感,口燥咽乾,急躁易怒,胸中煩熱,頭暈目眩,午後低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陽虛瘀滯型 有些隱隱脹痛,時作時止,脘腹脹痛,畏寒肢涼,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苔白,脈弦弱無力。
建議1天1次,每次2~3個穴位,每穴30~40分鐘,輪流施灸,10天爲1療程,每療程間休息2~3天繼續灸。 (時間充足又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多灸幾個穴位,具體多長時間還需根據自身身體需要進行自我調節)
1. 患者應避免暴飲暴食,少食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防止血中膽固醇的增高。 2. 注意衛生攝入,尤其應該注意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的補充,其中維生素K對控制某些類型黃疸引起的出血有效。 3. 艾灸爲輔助調理方法,必要時,還應及時就醫。